浦北县政府网

中  文  名:浦北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gxpb.gov.cn

地        址:小江街道解放路201号

车牌:桂N

区号:0777-8315221

政府网简介

  浦北县位于广西的南部,隶属钦州市,面积2520平方公里,辖16个镇,总人口约83万。县城距离首府南宁约210公里,距离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市约为120公里,东靠玉林市的博白县,南邻北海市的合浦县,北与南宁市的横县、贵港市、玉林市的兴业县接壤。是中国种蕉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县,被誉为“中国香蕉之乡”。

  浦北县五皇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浦北县境属象郡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县,隶属合浦郡,今浦北县境属合浦县辖。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合浦郡驻地由广东徐闻县迁徒合浦县城,即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古城头。南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立越州置临漳郡,州治、郡治在今浦北县石冲镇仰天窝(又名“青牛城”)。齐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迁广东徐闻县。齐建元二年(480年),合浦郡地置封山郡和龙苏郡(又名蔡龙郡),后改为龙苏县,郡治在今浦北县福旺镇古立村。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合浦郡称合浦县,属越州辖地。大业元年(605年),越州改称禄州。大业三年又称合浦郡。州治、郡治、县治仍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古城头。唐武德四年(621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增置蔡龙县,县治在今浦北县福旺镇古立境内。贞观八年(634年),改越州称廉州,以大廉峒而得名。州治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唐城遗址。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浦北为合浦县地,属廉州辖。同年,廉州治地从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唐城遗址迁至今合浦县石康镇境内长沙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廉州为廉州路,合浦县属廉州路辖地。浦北境为合浦县的一部分。明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恢复合浦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廉州路改为廉州府。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今浦北境属石康县辖。十四年(1381年),廉州升为府,称廉州府。恢复合浦县。浦北境为合浦县辖地,延至清代。民国元年、3年、9年、19年、25年(1936年)合浦县先后隶属钦廉军政府(后改名绥靖处)、钦廉道、广东省南区绥靖公署、广东省第八区医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浦北境仍属合浦县一部分。民国36年9月,县境第一个人民政府—中共合灵南区军政府在浦北境内的白石水双冲口(今大成乡)成立,辖合浦、灵山。民国38年(1949)8月1日,成立合浦县人民政府直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今浦北仍属合浦县的一部分辖地。1951年12月,“合浦县人民政府中北区办事处”在张黄镇成立。1952年5月12日,广西省人民政府行文通知,划合浦县北部的十三区至二十一区,设立浦北县(政务院1952年8月11日下文批准),因地处合浦之北,这是浦北县得名之始。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195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浦北县归属广东省合浦专区辖。1958年12月31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扩大)通过决定,撤销浦北县,并入合浦县(国务院1959年3月20日下文批准),隶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复置浦北县,属归广西钦州专区(地区)管辖至今。区划沿革编辑南朝置龙苏县,唐改蔡龙县,宋入合浦县,1952年析置浦北县,195

  浦北县地图8年并入合浦县,1965年复置浦北县。1996年,浦北县面积2510平方千米,人口约71万人。辖17个镇、1个乡:小江镇、张黄镇、寨圩镇、泉水镇、石埇镇、安石镇、大成镇、白石水镇、北通镇、三合镇、龙门镇、江城镇、福旺镇、乐民镇、六硍镇、平睦镇、官垌镇、樟家乡。县政府驻小江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浦北县总人口718104人。其中:小江镇35981人,泉水镇23875人,石椅镇15619人,安石镇28770人,张黄镇68184人,大成镇28129人,石白水镇34811人,北通镇49962人,三合镇29725人,龙门镇68031人,江城镇67557人,福旺镇64802人,寨圩镇60507人,乐民镇38119人,六硍镇33923人,平睦镇19540人,官垌镇32962人,樟家乡17607人。2003年,浦北县辖17个镇、1个乡:小江镇、泉水镇、石埇镇、安石镇、张黄镇、大成镇、白石水镇、北通镇、三合镇、龙门镇、江城镇、福旺镇、寨圩镇、乐民镇、六硍镇、平睦镇、官垌镇、樟家乡。2005年6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80号)同意调整浦北县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江城镇,整建制并入小江镇,小江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樟家乡,整建制并入龙门镇,龙门镇政府驻地不变(注:原樟家乡的樟家、合群、公家、长田、梅江5村现属小江镇,日新、居木、新丰、高坡4村现属龙门镇)。调整后,该县辖16个镇:小江镇、泉水镇、石埇镇、安石镇、张黄镇、大成镇、白石水镇、北通镇、三合镇、龙门镇、福旺镇、寨圩镇、乐民镇、六硍镇、平睦镇、官垌镇。2013年,拟撤销小江镇,设立小江、江城2个街道。根据该县有关工作方案:(1)小江镇面积268.8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3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小组、7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24户135543人,其中农业人口102890人。(2)小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在现小江镇政府办公楼,管辖金浦大街以北(含金浦大街)原小江镇管辖的各社区和行政村,面积146.9平方千米,人口71787人,辖环城社区和田山、西塘、文山、平马、沙江、云坊、沙场、建群、新南、六新、街口、苏村、光明、黎木、和平、凤平16个行政村(其中田山、西塘、文山3村为此次“村改居”试点村)。(3)江城街道办事处驻地设在旧江城镇政府办公楼,管辖金浦大街以南(不含金浦大街)原小江镇管辖的各社区和行政村,面积121.9平方千米,人口63756人,辖解放、江滨2个社区和北河、青春、平六、六桥、桥山、木麻根、塘头、塘胜、中心、林村、樟家、合群、公家、长田、梅江15个行政村(其中北河、木麻根2村为此次“村改居”试点村)。人口编辑

  香蕉之乡据《合浦县志》载,今浦北县管辖的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为:民国4年(1915)总人口为238686人。民国38年,总人口为301285人。解放后,1950年今县境内有74600户,总人口为305593人;1951年有75700户,总人口为308754人。1952年建县,该县有76900户,年末实有人口为322825人,至1990年末,该县总人口增至684125人。38年间,人口增加1.12倍,年均增加9508人,年均出生率26.53‰。年均死亡率8.1‰。年均自然增长率18.43‰。据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浦北县人口情况是:第二次(1964年)普查人口,今浦北境内总人口(含国营东方农场)为3704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08人,占总人口4.92%。第三次(1982年)人口普查,该县总人口为570616人,其中男性307068人。第四次(1990年)人口普查,该县总人口为663757人,其中男性357215人,女性306542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该县总人口718104人。

  浦北属六万山隆起西南缘,受印支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大量岩浆入侵而形成由花岗岩体所盘据的格局。仅在县境内的西北部及南部残留少量古生代地层及复盖新生代地层。根据1977年广西区第三地质队普查结果,县境内基本上分为两大地质区:(一)、张黄、大成以北为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区。(二)、张黄、大成以南为砂岩、页岩互层夹砂和砾岩地质区。花岗岩占该县面积的85.2%,砂页岩、砾岩等占12.83%,红土占1.57%,石灰岩夹白云岩占0.4%。浦北县地貌以丘陵为主,由于东北部的六万山脉、中部的勾头嶂山脉和西部的泗洲山脉、五黄岭山脉延绵交错,形成北部西江和南部南流江两水系的分水岭。分水岭东自六硍乡的关埲与白花交界处起,向西南经江城乡与博白县交界处的腊鸭岭,转向西北至福旺乡与官垌乡交界处的勾头嶂再折向西北至福旺与灵山县交界处的铜罗山。县境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自中部分水岭起分别向南、北倾斜,但北部高于南部,北部由东向西倾斜,南部由西向东倾斜。水系呈南北流向。

  气候

  五皇山浦北地处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短夏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县气象站1957~199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21.59°C,总积温7862.6℃,年平均降雨量176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631.5小时,年均太阳辐射值104.23千卡每平方厘米,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自然资源编辑浦北县是中国香蕉之乡,公路两旁的山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

  公猪脊森林公园继2005年荣获广西绿化先进县后,2006年,又摘取“广西绿化模范县”的桂冠。该县共有森林面积227.16万亩,森林蓄积量3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4.76%,林地绿化率在96%以上,两率均超过国家标准。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该县森林总积蓄量达20亿立方米,中国连片面积最大的11多万亩天然次生红椎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林区,有20多万亩竹林和丰富的芒编资源。县内有南流江水系和西江水系,能开发利用的淡水养殖面积达10多万亩。该县矿产资源丰富,发现以铅锌矿、锰矿、磷矿、铁矿、石膏矿等为主的矿床及重要矿点共70多处,其中已批准储量的矿床5处,矿点25处,矿化点40多处,分布在各镇。

  经济编辑2006年起,先后启动建设县城、泉水、寨圩、张黄工业园,入园项目64个,总投资11.47亿元,实现了园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2008年浦北县工业集中区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2.5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94倍,年均增长36.92%。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70.5亿元,同比增长13.05%;2010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2.67亿元,年均增长13.56%,争取上级水利投资4.08亿元。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9.8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1亿元,增长35.1%;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增长3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7亿元,增长34.2%。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8245元,增长12.5%。——5项工作获得全国殊荣。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定为国家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县,浦北红椎菌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越州古城遗址”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被评为广西园林城市、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区文化产业示范县、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县、全区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利用试点县。2013深入实施“县域工业壮大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达到79家;亿元企业新增15家,达到40家。投入1.65亿元,新建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以及一批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并在园区配套建设1381套公租房,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全县新引进入园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9.5亿元,总数达到122个,实现开竣工项目28个。裕源药业产学研基地被评为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软包装输液企业。木材加工业异军突起,规上木业企业已达20家,胶合板行业发展全区领先。建立省级烟花爆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填补了全市烟花爆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空白。东源木业、华桁木业、冠益塑管、金盛塑管等一批投资超亿元企业竣工投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4.7亿元,增长4.3%。粮食总产25万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5家,发展到21家;专业合作社新增38家,累计达到200家。新建设苗木花卉示范基地3000多亩。百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区不断提升。1.3万亩的香蕉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官垌鱼养殖产量增长14.3%。甘蔗、蜜蜂、黑猪、红椎菌、马铃薯、龟鳖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通过竞争立项,获得总投资1.1亿元的第五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第三产业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亿元,增长12%。城乡商贸氛围日趋活跃,远大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建成开业,张黄、北通、大成、寨圩等一批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升级。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启动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五皇山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开展文昌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大朗书院创建国家3A级景区工作。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全县在建在售的房地产项目40个,新开工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21万平方米、增长50%。金融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争取建行恢复支行建制,国民村镇银行正式营业,成立了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创建了3个“信用镇”和53个“信用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00亿元,达102.8亿元,增长15.8%;贷款余额43亿元,增长23.4%。全县保险机构发展到14家,保险机构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

  该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六成以上,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5%以上。但是,在解放前,县境大部分土地为地主阶级所有,加上旧政府少理农事,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栽培技术墨守陈规,民国时期粮食年亩产90公斤左右。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98.2公斤增到1990年320.5公斤,增长2.63倍;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7205万公斤增到1990年2.28亿多公斤,增长2.16倍。随着粮食的增加,农民饲养生猪家禽增多,甘蔗、花生、木薯、水果等经济作物迅速发展。该县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总产值逐年增长,1990年达2116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89年17311万元增长22.25%,比1950年4966.34万元增长326.15%,为财政提供税收1004.9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3.0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农业经济加快向农、副、工、商等各行业并举的综合经济转变,农民收益逐年增加,199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4元,比1978年集体分配人均61.48元增长7.85倍。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该县的农业总产值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比重提高。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79.26%,下降到1990年的49.49%。该县形成了15万亩香蕉、43万亩荔枝龙眼、25万亩八角、15万亩竹子、3万亩蚕桑、20万亩速生桉、4万亩淡水养殖、10个万头瘦肉型猪场、1500万羽商品鸡规模养殖等九大农业生产基地。

  工业

  解放前,今县境内个体工业分布零散、底子薄弱。主要有泉水、石等4处陶窑生产白沙煲、缸、钵类日用陶器,小江(有8条阶梯窑56个业主)、龙门(有6条阶梯窑40多个业主)2处瓷窑生产日用粗瓷、细瓷和工艺瓷;白石水、北通、福旺、古立、官垌历山等12处熔炼生铁铸造铁镬、犁头等;张黄、龙门、官垌等地生产土纸(指火纸、福纸);中南部的乡(镇)分别有3—8个土榨蔗糖作坊;法国人在今县境六硍新华村(今铅锌矿址)开采矿石,用以提炼白银;北通、乐民两地有10余处切烟烟庄;古立、三合等地有50余处手工制造枪枝弹药作坊,以上各业,1949年共有从业人员2000多人,总产值折人民币约100万元。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在抓好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在工交部和工业科的组织下,1952—1954年,先后新建张黄大米加工厂、地方国营小江大米加工厂,接收北通、白石水、官垌等地原地主所属的9个镬厂,将5个办为地方国营镬厂、4个办为公私合营镬厂;另有4个为合股经营或私营镬厂。1955年底,该县工业进行调整,有的合并成大厂,共有地方国营工厂4个、公私合营厂3个、私营工业13户、手工业者143户(仅指分布于各圩镇的数字),主要行业是:铸造、陶器、瓷器、建筑器材、纺织、裁缝、切烟。1956年,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年底,据统计经过改造的手工业者531人,组成合作店(组)63个。1957年,新建浦北县白石水炼铁厂、浦北县寨圩松香厂和公私合营小江火力发电厂。1958年小江瓷器厂、小江发电厂先后转为地方国营。同年,浦北县并入合浦县,白石水炼铁厂(兼铸造铁镬)、寨圩松香厂、北通镬厂(于1962年并入白石水炼铁厂)、小江瓷器厂、小江发电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保留下来,丰门、乐民地方国营石灰厂下放寨圩、乐民两公社经营。1970~1982年,先后建成县烟厂、县酒厂、县水泥厂、县造纸厂、张黄糖厂、寨圩糖厂等10多个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和9个二轻工业企业。1985年,据工业普查统计,该县共有工业企业11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23个、集体所有制10个、乡镇企业77个;年末职工总人数10075人,总产值7566万元,产品销售税869.1万元,利润173.2万元。1988年,县对外供销公司、广西信托投资公司、深圳怡堡实业有限公司、台商马来西亚克南知木业加工有限公司共投资300万美元,兴建浦北克南知木业有限公司,次年10月建成试产。至1990年,该县有“三资”企业2家,部分事业单位开办了水泥、红砖、印刷等行业企业。1970年工业总产值211万元,1980年为2740万元,比1970年增长11.98倍。1970年实现税利63.20万元,1980年是634.50万元,比1970年增长9倍。1980年后,县属工业贯彻了治理整顿、实行厂长负责制、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推行工资总额基数与税利挂钩政策,工业产品产量、质量大幅度地上升。1990年,该县工业总产值21592万元,第一次超过2亿元大关,比1949年的109.13万元,增长196.86倍,比1970年的1447万元增长13.92倍。该县已经形成了二级公路沿线一带三区八镇的工业格局,打造了烟花、编织、缫丝、制糖、制药、建材等支柱产业。2005年被广西定为该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是钦州市唯一的县区。

  渔业

  解放前,今县内的渔业生产是由私人经营。解放后,1965年

  渔业前渔业生产由县农业局主管,配有干部2人,职工1人,在农科所成立1个渔种组。1974年农科所鱼种组归水产局。1984年水产局与畜牧局合并为畜牧水产养殖局。同年建立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专管水产科学技术和良种推广工作。全县渔业生产分南、中、北三片管理。南、中、北都建有国营鱼种培育基地。鱼种供应统一调配。全县养渔业,1958—1981年大部分均由集体放养管理,1982年后,除了县鱼种场和水利部门管理的大水库、家庭小鱼窝之外,集体所有的山塘、小水库、池塘都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出现很多养鱼专业户。捕捞生产在农业集体化时期,专业渔民和兼业渔民归所在大队管理,每月或每年上缴大队一定的管理费和公积金;1982年后,捕捞生产又恢复由一家一户自行经营。交通运输编辑秦朝时期始,今县境的南流江便通航木帆船。汉朝以后,随着水路交

  县城通的不断发展,今县境的其他主要江流武思江、武利江、张黄江等逐渐有木帆船通航。民国中期,陆路交通仅灵(山)北(海)公路经县境。县内乡间小路,主要是传统的肩挑运货。民国22年(1933)合浦普益汽车公司修建灵北公路,经过今县内旧州江口至白石水南明一段,全长41公里。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7年冬,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公路毁坏。解放前,利用江河进行运输是当时主要的交通渠道,北面沿武思江上,船只运载的日杂用品一直到大岸等沿江埠头,入温汤江达寨圩镇;南面沿南流江上,船只运载海盐等海产品,达泉水、石、樟家、小江(今县城)、福旺等乡镇;沿南流江上入张黄江到张黄镇和龙镇的江埠村;沿武利江上,船只运载的海盐、日杂用品到达白石水、北通等乡。船只还运载瓷器、土纸和粮食等物到合浦、北海。当时各乡(镇)的木材,不少群众利用放竹木排顺流而下至贵港、梧州、合浦、北海等地出售。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陆路交通事业。首先修通了灵山至北海公路、石南至灵山公路,然后修通贯穿县境南北的寨张公路。以后逐步增修干线公路和不断增多支线公路,逐年增修了地方蔗、林区公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1990年底,该县有入等级公路31条,总长456.42公里,蔗区、林区专用公路401.

  香蕉之乡51公里,合计总长857.93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为0.34公里。县城与区(省)内外邻近县及部分重要城市每天均有对开客运班车,县城与各个乡(镇)均有当天往返班车。水路交通方面,除了南流江和小江水库库区有少量机帆船、木帆船进行货运外,武思江、张黄江、武利江已无船只通航。这与拦江筑坝、建电灌站以及森林减少有着密切的联系。累计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3亿元,浦北至博白、龙门至铁山港两条二级公路浦北段建成通车,新建、改造等级公路和农村道路928公里,198个行政村通硬底化公路,占该县行政村的76%。

火车台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邮箱:电话: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8026954号-23 huochetai.com 火车台 网站地图